学院新闻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公共管理系邀请优秀青年学者李卓副教授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科发展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4-11-20阅读数:

2024年11月14日下午,公共管理系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李卓副教授进行题为《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拥抱?还是排斥?》的公共管理前沿学术讲座。讲座由公共管理系主任王馨蔓主持,桑颖、杨光耀、王斌等老师参加,来自行政管理专业2022级、2023级和2024级的同学们聆听了讲座,MPA教育中心的师生于线上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参加了讲座。

李卓副教授首先从自身的学术研究渊源谈起,讲述了他参与大学生科创项目对学术研究兴趣的培养,比如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VS/农村公共物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秦巴山区避灾移民搬迁问题(贫困与发展/田野调查区域)的研究,这对他之后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指出学术研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

针对现阶段行政管理学生如何开展学术研究的问题,李卓副教授列出了学术入门训练的五大板块,即学术理论的训练、研究方法的习得、持续的田野调查、不断尝试论文写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李卓副教授特别强调了田野调查是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指出规范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阶段重要的一次科研训练,他建议同学们要常写论文,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他还对大家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做了分析,告诉大家应按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实现自身价值。

接下来,李卓副教授介绍了数字时代的九大基本特征,并指出“大数据会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不要频繁使用抖音等娱乐软件,被数据建构的信息茧房所限;大数据、人工智能要根据每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求最大公约数”;他谈到了数字社会治理中的秩序与活力的平衡问题,“高秩序——高活力”是最理性的类型;他分析了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优势和局限,探索了数字社会治理中实现“秩序——活力”平衡的线上线下路径;最后指出我们要找回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的温度,通过多元渠道及时回应群众的需求与呼声,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落实到位。

在互动环节,行管专业同学与李卓副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行政23级王紫阳与王可楠同学向李卓副教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数字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区别与融合?作为数字赋能多元主体之一的青年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意识面对数字时代下的社会治理?”李卓副教授认为数字时代的数字基建不同于传统基建的地方在于前者更强调使用大数据和信息的方式辅助我们的日常生活,后者则更加偏向于通过物化的设施形式来为我们提供服务;我们应当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数字时代下的社会治理,用正能量来打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从而助力社会治理;人文关怀是回应这些问题较好的方式,让机器像机器一样工作,让人像人一样生活

行政24级雷婧同学提出问题:“如果投入大量的财力进行迁出地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可能在未来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在一个势必人口减少但目前人口量并不小的地方减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又是否会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的不便?”李卓副教授解答道:基础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要跟人口流动挂钩、与常住地人口匹配。我们用空间模拟软件,能够测绘非常精准的模型做出推演,只需要把一些基础数据输入,就可以做出有梯度的布局。

在讲座的最后,王馨蔓老师以《道德经》中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为结,提醒学子们要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思想,具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和整个世界变得可控、美好。

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李卓副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特的学者风范,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无限魅力。

讲座结束后,在学院442会议室李卓副教授与公管系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同学举行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能力建设的座谈会。他根据自身经历,分析了从青年博士转型为青年学者中需要面对的挑战,特别是如何持续推进学术阅读、学术写作、论文投稿、项目申报等相关工作的问题。与会老师们谈了自己在教学科研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困惑,现场交流活跃、分析深入。座谈会为公共管理系学科发展和青年教师成长鼓了劲,加了油!

最后,杨光耀老师对李卓副教授受邀开展的高质量分享表达了感谢,希望以后李卓副教授能够继续支持和指导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供稿/侯佳丽 图片/王紫阳 编辑/王晓锐 审校/王馨蔓、杨光耀】